1、著力調整優化產業結構。一要優化產業結構
加快建設國家優質商品豬戰略保障基地,繼續實施新增優質生豬生產能力工程,加大外系三元雜交豬推廣力度,新增出欄優質生豬200萬頭。用好畜牧業結構調整項目資金,爭取啟動南方草原保護建設項目;加快推進“以草換肉奶”工程,大力發展林下養雞等特色鮮明、優勢突出、效益良好的小家畜禽,提高非豬產業比重,提高養殖效益。二要優化品質結構。抓住國家推進現代種業發展的政策機遇,加強動物、草種新品種選育推廣及配套技術開發與運用,推進畜禽牧草種業發展。深入實施畜禽良種工程,加快構建主導產業畜禽原種場、擴繁場、商品場相互配套的畜禽良種繁育體系,力爭全省生豬外三元雜交面提高3-5個百分點,牛、羊、禽、兔良種面有明顯提高。三要優化種養結構。推行糧食作物、經濟作物、飼料作物三元種植結構,與草食牲畜發展規劃布局相適應,配套發展青貯玉米、人工種草,特別是要大力發展飼料玉米基地,增加省內飼料糧和優質牧草供應,降低畜禽養殖成本。
2、深入實施畜禽養殖標準化示范工程
實施畜禽養殖標準化示范工程,是“十二五”加快轉變我省畜牧生產方式的重大舉措,是解決諸多矛盾的關鍵所在。要在去年標準化生產推進年活動的基礎上,在更高層次、更大范圍內推進。結合農業部示范創建工作,今年全面啟動省級標準化養殖示范創建活動,除國家實施的生豬、奶牛、肉牛、肉羊、蛋雞、肉雞外,我省增加肉(獺)兔、牦牛等特色畜種。各地要按照畜禽良種化、養殖設施化、生產規范化、防疫制度化、糞污無害化“五化”要求,一是根據盆地、丘區和山區等不同地區特點,總結推廣一批適應性更強、更切合實際的畜禽規模養殖技術標準和規范,今年我省要制訂出臺林下養雞生產技術規程。二是認真總結現有標準化示范小區的經驗,發揮典型引路作用,組織養殖戶現場學習培訓,讓他們看得見、摸得著、弄得懂,不斷復制推廣,真正做到樹立一個示范小區,帶動一片養殖戶,培訓一批骨干,提升整體實力。三是各地要加強對畜禽養殖標準化示范小區建設的監管與指導,依法對飼料、飼料添加劑和獸藥等投入品使用,畜禽養殖檔案建立和畜禽標識使用實施有效監管,從源頭上提升畜產品質量安全水平,所有標準化規模養殖小區,尤其是部、省級示范小區都應達到無公害生產基地標準,并大力開展 “三品一標”建設。省局將制定標準化示范小區建設管理辦法,建立監督考核評價機制,實行動態管理、有進有出。通過實施標準化示范工程,力爭今年創建100 個國家和省級示范小區,主要畜禽標準化規模養殖比重提高4個百分點以上。
3、不斷提高龍頭企業的實際帶動。一要著力提升帶動能力
集中培育和引進一批銷售收入產業排位靠前、利益聯結機制完善的畜牧重點龍頭企業,大力發展畜禽產品精深加工,延伸產業鏈條,提升產業化帶動能力。二要著力完善帶動機制。要引導龍頭企業進入畜牧產業化鏈條中農戶家庭干不了的關鍵環節和產業發展的薄弱環節,要特別注意從機制和政策設計上扶持龍頭企業一頭發展種禽畜場、精深加工、現代物流營銷,一頭參與基地建設,與養殖戶形成緊密利益聯結,推動產業一體化發展。三要著力增強帶動實效。要大力推行“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適度規模養殖農戶”發展模式,把畜牧產業發展的效果真正落實到農民增收上,確保農民在產業發展中充分受益、持續受益、長期受益。今后評選龍頭企業、安排項目資金都要把帶動農民發展產業、帶動農民持續增收作為一個基本條件。
4、大力發展畜牧業循環經濟。一要堅持畜牧業布局與種植業發展相結合
按照畜禽排泄量和外部消納量相匹配的原則,科學規劃種植業、養殖業布局和規模,實行區域內種植業為養殖業提供飼料,養殖業為種植業提供有機肥等資源,大力推行“生態養殖+沼氣+綠色種植”循環經濟模式,盡可能通過農田渠系、滴灌管網把畜禽排泄物或沼液排到農田,構建種養平衡、農牧互動、生態循環、環境友好的產業發展體系。二要堅持畜牧養殖與環保產業發展相促進。加大畜禽養殖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力度,變被動的糞污處理成本性投入為主動的生產性投入,積極發展有機肥加工等新興產業,鼓勵大型養殖小區利用沼氣發電。三要堅持養殖小區建設與新農村建設相配套。在新村建設中合理布局標準化規模養殖小區,將沼氣池建設與標準化養殖小區建設相配套,既解決清潔能源問題,又解決環境保護問題,美化凈化農村環境。
5、進一步加強草原保護建設
建立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機制,大力推進禁牧、休牧、輪牧,努力實現草畜平衡,切實轉變牧區畜牧業發展方式,促進人草畜和諧發展。進一步抓好退牧還草工程建設,結合牧民定居行動、富民安康工程、阿壩州綜合防治大骨節病試點,加快草地改良和牲畜品種改良,大力發展牧區優勢特色畜牧業,做到“牧民有住房、牲畜有棚圈、草地有圍欄、冬春有貯草”,促進農牧民增產增收。加強草原防火、鼠蟲害防治、抗災保畜等草原防災減災工作,保護好草原生產能力。指導紅原、爐霍牧區現代畜牧業試點,提升畜牧業生產水平和經濟效益。
6、完善推廣產業發展新機制
各地要結合實際,完善推廣“六方合作+保險”、“寄養”、“訂單養殖”等產業發展機制,大力推行“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適度規模養殖農戶”集中建設標準化圈舍的養殖小區(園區)發展模式,引導分散農戶轉變發展方式,進入現代畜牧業。做到凡是形成一定規模主導產業的,都要有各種形式的龍頭帶動;凡是發展的主導產業,都有要農民為主體的專合組織;凡是統一規劃的產業基地,都要探索“大園區、小業主”模式。推廣產業發展新機制,關鍵在于大力發展專業合作社,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各地要把發展養殖專業合作社作為著力重點,積極推動各種農民合作組織向法人社方向發展,推動農戶由自然人向法人社成員轉變。要從政策、項目、資金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通過專業合作社把分散農戶有效組織起來,與龍頭企業形成穩定的聯結機制和運行機制,提高農民在市場競爭中話語權和博弈權,促進農民持續穩定增收。
7、切實加強產業風險防范能力建設
一是鞏固獸醫管理體制改革成果,進一步加強基層動物防疫體系建設。抓好重大動物疫病防控的免疫、監測、檢疫、消毒、應急處置和引種管理等關鍵措施,確保不發生區域性重大動物疫病。二是加強市、縣畜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體系建設,推進無公害畜產品和基地一體化認證,繼續實施飼料、獸藥 “全覆蓋”檢測和“放心肉”工程,嚴格落實產地檢疫和屠宰檢疫“四到位”,提高畜產品監測頻次和密度,切實保障上市畜產品質量安全,確保不發生重大動物源性畜產品質量安全事件。三是切實提高養殖農戶的風險防范能力。大力推行生豬、奶牛政策性保險,爭取擴大優勢畜禽品種政策性保險覆蓋范圍,提高農戶應對自然風險的能力。加強市場監測和信息發布,引導養殖戶合理安排生產營銷;建立風險調節金,依托企業、專業合作社、養殖農戶之間形成的利益共同體,建立以峰填谷的機制;引導養殖專業合社、營銷大戶等市場主體積極參與生豬遠期交易,防范市場波動風險。
8、全面完成畜牧業災后恢復重建任務
地震災區要嚴格按照災后恢復建重建規劃,以畜牧獸醫服務體系、種畜禽場、草地植被修復等尚未完工的恢復重建項目為重點,加大工作力度,加快工作進度,全面完成災后重建掃尾工作。加強工程竣工驗收,維護好管理好運營好各類重建設施,切實發揮項目功效。全力推進災區畜牧業發展振興,按照《汶川地震災區發展振興規劃》,立足特色資源優勢,細化畜牧業發展振興方案,依托恢復重建的畜牧產業基地(小區、園區),加大承接產業轉移力度,培育壯大產業化龍頭企業,大力發展規范化專業合作社,推進災區現代畜牧業提質增效,促進農民增收致富和災區農村經濟的跨越發展。
9、狠抓系統自身建設
面對新形勢新任務,我們要切實增強責任感使命感,繼續深入開展創先爭優活動,全面加強系統自身建設,不斷提升推動現代畜牧經濟科學發展的能力。一要加強統計監測和學習調研。統計監測是畜牧業重要的基礎工作,是畜牧業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基本要求和關鍵切入點,也是實現畜牧業又好又快發展的前提和條件。數字不明、情況不清,行業管理無從談起,更說不上科學發展。從今年起,農村經濟發展各項指標是由國家統計局駐川調查總隊負責,為客觀真實反映畜牧業發展水平,各地要注意與調查隊和統計部門溝通,準確掌握當地計賬戶分布情況,從項目安排上關心支持他們發展畜牧產業。同時,要以學習型組織建設為抓手,加強政策理論學習,著力研究事關現代畜牧業發展全局性重大問題和畜牧經濟發展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二要加強執法能力和作風建設。深入開展畜牧業“四法三條例” 學習,規范部門執法行為,切實履行法律賦予畜牧獸醫部門的職責。要把關注民生、解除民困、幫助民富作為首要職責和最大的政治任務,繼續發揚真抓實干的良好作風,做到重實際、講實情、出實招、辦實事、求實效,營造 “提升能力、真情為民、崇尚實干、堅守清廉”的行業新風。三要加強協作。系統內部要講團結、講大局,加強上下聯動,發揮整體作戰能力;對外要加強溝通協調,積極爭取各方面的支持配合,形成推進現代畜牧經濟強省的工作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