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年飼料行業熱門話題很多,溫氏集團的輝煌成就、中糧集團“全產業鏈”的宏圖,使得產業鏈一詞一度成為飼料行業最具吸引力的魔咒,飼料行業的大小精英們,就算沒有被“鏈”住雙腳、也大都被“戀”住了雙眼;六和、雙胞胎等企業爆發性的增長,又讓飼料行業對模式和戰略之類的詞匯興趣倍增;海大、大北農在資本市場上的閃亮登場更是讓不少飼料企業怦然心動,隨即上市和資本運作之類的話題立即成為熱門。
一時之間,就連賣添加劑的銷售人員都發現,和客戶談技術、講產品似乎再也勾不起客戶們的興趣了,不談點上市、模式和產業鏈之類的話題,都有點上不了臺面的感覺。敝公司有一個美國人,是動物營養專家,本希望能夠為飼料廠提供一點技術服務,但是,由于這位美國仁兄不了解上市、模式和產業鏈這些當前在中國飼料行業最流行的時髦詞匯,和客戶缺少“共同語言”,被弄得有點摸不著頭腦,想不明白飼料企業怎么好像對技術不太感興趣了呢?
反而倒是一些大型的養豬集團,十分誠懇地、不斷地邀請他去幫助調整一下配方、做一些技術服務,而且每次都能夠做一些改進、改善,很受歡迎。大型養殖企業對動物營養的熱衷、對改進飼料配方的迫切以及對把飼料做好的執著似乎遠遠超過的了商業化飼料企業。難道飼料行業真的出現了這樣的局面:用不著把飼料做好就能把飼料企業做好了嗎?
帶著這樣的疑問,最近我仔細觀察和分析了一些飼料企業,也請教了不少行業的權威。感覺飼料行業還是要首先把飼料做好,尤其是中小型飼料企業。
如果說2011年飼料行業有什么主題,我個人覺得把飼料做好還是最重要的主題。
首先,把飼料做好并不容易,我們的飼料目前也遠遠談不上已經做得好了。即便是以質量控制著稱的德國人,也會發生二噁英這樣的嚴重事件。我經常聽到一些小型飼料企業的老板、配方師說,他們做的某個品種的飼料和正大等知名企業的同類產品在品質和料肉比方面不相上下,我完全相信他們講的是真話、是事實。
但我也經常聽到一些大企業的配方師抱怨,說飼料這一行不好干,一會出現黃膘肉的問題、一會雞不吃料了、一會豬拉稀了、一會種鴨不下蛋了、一會魚不長了等等,一出事他們就心驚肉跳,沒日沒夜在市場上跑,向客戶道歉,賠人家錢,為查明原因急的像熱鍋上的螞蟻。運氣好的能夠很快找出原因,及時把問題解決了。運氣不好的,始終都不知道毛病出在哪里。
由此可見,做一個符合國家質量標準的飼料是容易的,做一個在試驗條件下能夠表現出良好效果的飼料也不會太難,做一個一年四季效果穩定的飼料就有一定的難度了,做一個在不同養殖環境下都有良好表現的飼料難度就更大了,做一個不管飼料原料如何變化都始終效果良好、成本最低的飼料就更難了,做一個能夠保證所有飼料原料都是安全的、質量始終穩定、加工一貫精良、效果總是一致的好飼料恐怕就是難上加難了。
正大集團在中國做了二十幾年的飼料,按說已經擁有了很多非常成功的配方和經驗,可是正大集團為什么還要花那么大的代價、聘請那么多老外和海龜博士來做配方、搞技術呢?這就說明,正大集團都不認為把飼料做好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是隨便找個博士都能做好的工作。如果世界最大的飼料企業都這么看問題,那么中小型飼料企業就更應該反思一下自己的飼料真得做好了嗎?
我國飼料行業科研和制造的歷史很短,知識和經驗的積累不足;而我國飼料原料來源十分復雜、養殖情況千差萬別,這就注定在中國做飼料是最具挑戰性,只有那些能夠汲取國際動物營養領域和飼料行業的先進技術、學習國內同行的寶貴經驗、鉆研并善于利用國內豐富且廉價的飼料資源、熟悉市場和養殖情況的飼料企業,才能真正生產出適合市場、適合養殖戶需要的飼料。在中國,把飼料做好,真得不容易!
其次,所有做得好的飼料企業,一定首先是飼料做得好,至少是某些品種的飼料做得好。六和集團2010年的飼料產量突破了一千萬噸,成為國內最大的飼料生產企業。很多人對六和的經營模式、對六和創業者的傳奇故事津津樂道,但卻很少人意識到六和不知不覺地在技術上、至少是在白羽肉雞飼料和肉鴨飼料的生產技術上已經位于世界領先水平。以六和的白羽肉雞飼料為例,全程料肉比可以達到1.7~1.8之間,這個數據如果僅僅來自個別養殖場、個別批次其實并不稀奇,但如果它來自數以億計只雞、來自成百上千萬噸商業化飼料、來自數年的養殖實踐,你就不能不佩服了。也許有人會說,即便是這樣的水平也是可以達到的,我完全相信。
可是當你真得達到這個水平并打算去和六和PK一下的時候,你也許會突然發現,六和已經不再關注FCR(生長與飼料轉換系數)這個指標了,取而代之的可能是一個叫做每平方米飼養面積產肉量之類的指標(假設)。任何企業,每年上千萬噸的銷量,難免會出各種各樣的問題,包括質量問題,如果僅僅因為看到六和也有質量問題而認為其飼料并非一流,那就大錯特錯了。和六和相似,雙胞胎、海大等企業也都把做好飼料、哪怕先做好三兩個品種的飼料當成是企業的頭等大事,而最終也因為某些飼料品種做好了,企業才真得做好了。在國內飼料行業,你幾乎看不到一家企業做的很好、飼料卻做的很差的情況。曾經有一些靠資本運作、改制等手段組建起來的飼料集團,最終由于做不好飼料,企業也慢慢衰退或者停滯不前。
最后,飼料企業走產業鏈的道路、建立獨特的經營模式或者上市獲得資本,其實并非是最終目的,而只是手段,是為了提高企業的競爭力、擴大生產規模并進一步提高企業盈利能力的手段而已。一家飼料企業,只要生產和銷售飼料還是他的核心業務,那做好飼料就是他提高競爭力、擴大規模乃至進一步提高盈利能力的必由之路。由此可見,不管行業的熱門話題是什么,把飼料做好都是飼料行業永恒的主題。
如果說把飼料做好是2011年飼料行業的主題,其中可能會突出三個主旋律。
一是健康問題。養殖動物的健康狀況已經成為制約飼料發揮自身營養價值的主要因素,如果動物不健康,再好的飼料也不能讓它們長得更快、生產成績更好。養殖戶雖然已經明白,健康問題并不是飼料廠的責任,但是養殖戶還是會歡迎能夠幫助他們解決動物健康問題的飼料和飼料生產企業。
當在飼料中添加抗生素已經不再神秘和有效的時候,飼料企業又該如何幫助養殖戶解決動物健康問題呢?有的飼料企業選擇組建技術服務隊伍,為養殖戶提供面對面的服務;有的飼料企業嘗試把生物技術應用到飼料當中,其中微生態制劑和生物飼料概念最值得關注;還有不少飼料企業在探討其他抗生素替代技術??傊?,圍繞動物健康問題所展開的探討,將構成飼料行業2011年的第一個主旋律。
二是成本問題。隨著各種飼料原料價格的輪番上漲,飼料企業面臨越來越大的成本壓力,如何有效控制成本必定成為大家共同關心的問題。飼料行業是一個微利行業,再以行業老大、六和集團為例,2010年生產飼料超過一千萬噸、銷售收入300多億,而飼料板塊所創造的利潤可能只有4個億左右,利潤率在 1.3%~1.5%之間。
而我們知道,在一個大型飼料集團內部,不同生產廠所生產的不同品種、不同批次的飼料在一年當中其水分會在11%~14%之間波動,飼料水分的變動范圍超過了飼料的平均利潤率。飼料企業所賺取的微薄利潤,似乎稍不留神都有被蒸發掉的危險。由此可以想象,控制成本對飼料企業意味著什么。和控制水分同樣重要的是,飼料企業還需要精心控制各種原料的品質和成本,要從購買原料上升到購買“核心營養價值”的層面上來。如果你購買蛋白原料,還只會計算粗蛋白含量,可能就不夠了,你要想清楚動物最終需要的核心營養價值是什么、該原料中的含量有多少、拆開了算應該值多少錢,這樣才行。
如果你要購買油脂,你要搞清楚這油乎乎的一桶“東西”里面到底都是什么?哪些是來自動物的?哪些是來自植物的?哪些是天然的?哪些是被改頭換面的?哪些是動物可以利用的?哪些是沒有價值甚至可能有害的。如果你要購買酸化劑,你要搞清楚,這一噸叫酸化劑的東西里面到底都是什么?你買酸化劑到底是在買什么?是買氫離子嗎?還是要買酸根離子?你想達到什么目的?如果選擇和采購每個原料都能夠想清楚、搞明白,你可能會節省出不止1.5%的成本,那可能意味著你的利潤會大幅度增加。毫無疑問,選擇原料是飼料行業最重要的技術,它反映了你對動物營養需求本質的理解水平以及對各種原料核心營養價值的把握能力,只有基于這兩點,你才能設計出真正合理的配方、生產出真正適合動物需要的好飼料。
三是功能問題。競爭激烈的商業化飼料品種受市場價格的約束,技術上難以有本質突破,配方師有時候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但是在一些新產品、一些差異化的品種方面,商業化飼料企業還可以有所創新,可以完全從功能、效果和技術的角度來開發飼料產品,充分發揮動物營養和飼料技術的潛力。這一現象在大型養殖企業和一條龍企業的自配料當中表現的更加突出,因為對自配料而言,只要飼料做得好,投入產出比合適,飼料成本本身不是太大問題。
因此,針對特定的目標市場研發具備特定功能、效果獨特、投入產出比合適的飼料品種,是一個值得關注的方向。除了大家熟悉的教槽料之外,我覺得能夠避免便秘的哺乳期母豬料、能夠降低沙門氏菌污染水平的種禽料、能夠避免肉質過于肥膩且能夠增加肉質“韌勁”的水產料、能夠減少奶牛乳房炎的生物TMR 等,都是值得飼料行業探索的、市場迫切需要的功能型飼料品種。
總的看來,做飼料就好比是在麻袋上繡花,底子粗糙,活卻要細膩,不容易。把飼料做好是真功夫、巧功夫、長功夫!